人民日报:救救野蛮生长的云南旅游特色村!

来源: 云南旅游小众帮 | 时间:2016-12-22




旖旎的自然风光,别样的民族风情,淳朴的民风民俗,这是云南省乡村旅游的美丽一面。美丽的背后也有不和谐音符。


数据显示,2015年云南省接待乡村旅游者1亿多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近千亿元,约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三成。但是,乡村旅游红红火火的同时,也遭遇“成长的烦恼”。近日,人民日报记者走访了丽江拉市海、大理才村、腾冲银杏村等村落,力图探寻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之路。




大理才村 



才村地处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的大理古城东边,位于洱海西岸,辖区有3公里多海岸线,全村总人口7100余人,耕地面积3250亩。这里居住的白族同胞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上个世纪末,才村村民开始由渔业转向旅游业,一些白族同胞在洱海才村码头经营起了小型旅游船只。



才村,山灵水秀、全年气候宜人,走出庭院不远,就可听到洱海的海浪声,亦可在洱海边漫步、垂钓;路边漫步欣赏庄稼田地里成片成片的麦田和蝴碟。看看夕阳分解成无穷的色彩,听听小鸟们的新曲,闻闻新花的芳香,也可以尝尝洱海打捞上的小鱼,还可以与爱人一起骑行在环海西路,沿着洱海一路感受每个村落后骑行到喜州,感受大理保护的最完整的小镇后返回才村。




才村的烦恼:

硬件条件差,限制接待能力。紧靠洱海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才村风光秀美,是不少旅游爱好者心驰神往之地。如今这座远离繁华都市的村庄却有些喧闹。



才村,凭借离大理古城不过10公里的区位优势,这个7000人的村庄每年涌入70万游客,客栈数量更是从40多家猛增到170家,小小的才村难堪重负。交通拥堵严重,高峰期堵车路段达几公里长;旅店接待能力差,村民和租房客之间的纠纷不断。甚至个别客栈餐馆偷排污水,直接流进了洱海里。


丽江拉市海




拉市海位于丽江市城西10公里,是一片水丰草美的湿地,湖畔青草依依,水中鱼虾成群,环境非常优美。这里还是很多候鸟的越冬栖息地,每年都会有十几万只候鸟过冬。拉市海也由此成为丽江骑马、划船、观鸟的绝佳去处。 



拉市海的烦恼:


2007年,因丽江建设调蓄水工程,淹没了不少土地,拉市镇农民人均耕地从5分降到了3分,农民自发搞起了牵马划船旅游项目。生意最好的2013年,拉市海周围有69个马场,规模从几十匹到二三百匹不等,既有个体,也有公司、合作社。旅游项目一直处于自然生长阶段,无序竞争在所难免。拉市海的旅游纠纷也主要是因为缺乏管理导致的。


腾冲银杏村




这是一处连很多云南人都不知道的神秘美景,外来云南旅游的人们也都完全不知道这个地方。当发现它的时候,人们都惊叹到:原来腾冲还隐藏着这样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这正是位于腾冲市固东镇的一处隐秘山村——银杏村。这里以“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自然风光闻名,每年深秋,房前屋后,黄叶纷飞,异常美丽……




银杏村的烦恼:


银杏村成立了由开发公司、集镇开发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三方入股的公司,利益分成,由公司负责银杏村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并于去年10月开始收费。令人没想到的是,门票对当地旅游带来不小伤害。村民说,“基本收的是旅行团大巴车上游客的钱,开放的村庄、复杂的亲朋关系,很难挡住散客。收门票的效益并不明显。”村里开办农家乐的人家认为收门票导致游客减少,影响了生意。游客认为原本自由进出的村落,支起栏杆收门票大煞风景,破坏了心目中乡村的淳朴自然形象。




如何打好乡村旅游特色牌?


如今,通过村民自治,才村还自发组建了“巡逻队”,管理内容覆盖村庄秩序、环境卫生和村民在建项目规范。大理市洱海管理局的张社能说:“村民自治可以增强村民的自我管理意识,也能增强被管理者的认同感,有助于让旅游发展和基层治理、生态保护得以协调统一。”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在拉市海,湿地景观涉及若干村委会,以前各有各的小算盘,遇到好处没人让,碰到难题没人上。面对一盘散沙,镇政府的作用凸显。和顺英介绍,管委会和镇里加强了对马场的规范管理,如给游客买保险、向社会公布规范的马场清单、对从业人员开展服务培训等。今后还准备对马场实行积分制管理,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一些乡村在发展旅游业时,通过规范的公司化运作,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村集体在公司中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村里的土地等集体资产不断增值,也让村民分享到产业发展红利。


未来3年,云南乡村旅游将创建200个旅游名村、200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和150个旅游传统古村落,支持建设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不少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村已经认识到,要解决目前存在的“软环境瓶颈”,村民自治无疑要规范、强化起来,这样才能让更多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1、结合地方特色农事是关键


如果把乡村旅游看做花瓶,那特色农事就是瓶中的插花。乡村旅游要想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产品不能太单一,应赋予旅游产品以丰富的内涵。既然是乡村旅游,就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农事文化,将乡村旅游与其特色紧密结合,从而包装出更多丰富的旅游产品。




2、须知文化才是乡村旅游的灵魂


选择乡村旅游的游客,最在乎的是能否体验到醇厚的乡土文化。很多乡村大肆上马水果采摘、观光垂钓等项目,其实这远远不是乡村旅游的全部,只会让游客离真正的乡土风情越来越远。文化符号让这里的乡村旅游真正有了灵魂,与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不可替代性。


3、让游客体会到乡愁是重点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回不去的时间叫从前,可以说大城市里最缺乏的,就是那种重返故乡、回味乡愁的体验。我们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注重保护村庄完整的传统风貌格局、历史环境要素、自然景观、文化传承。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将以前的“历史遗迹”都保留了下来。除此之外,通过文化挖掘,既为村里形成了一项产业,又能让游客领略到乡土文化。


(昆明信息港综合人民日报 拾云南 图片综合自网络)


公众号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