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 | 乐亭知县陈昌言

来源: 山西皇城相府旅游景区 | 时间:2018-04-11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重臣陈廷敬出场次数不多,但给观众留下了一种老成谨慎,正直清廉的正面形象。陈廷敬是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的经筵讲师。


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之称的皇城相府就坐落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这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就是陈廷敬的故居,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如今这座山庄已经开辟为国家5A级景区,游人如织,声名远播。


祖居这里的陈氏家族是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北方文化巨族,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 下面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和我的故乡河北乐亭有关的人物——陈昌言。这位陈昌言曾在乐亭任过5年知县,他不仅是皇城相府内城的修建者,而且是陈廷敬的伯父。是陈氏家族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性人物。


陈昌言生于明万历戊戌年(1598),字禹前,号泉山,斗筑居、中道庄主人,卒于清顺治12年(1655),今年正是他诞辰420周年。在没有出任乐亭知县以前,陈昌言一直在老家修建庄园。

陈家祖籍河南彰德府临漳县,永乐年间陈靠迁入山西泽州天户里,以牧羊耕田为主,后迁入阳城县郭峪村东北,此地正处于两村之间,所以称为“中道庄”,陈昌言号“中道庄主人”,即取自于此。在到三世祖陈秀,任陕西西乡县典史,陈家人才开始有人步入仕途。陈昌言在《述先草》序中说:“肇造余家,实权舆诸此。”嘉靖23年陈天佑考中陈氏家族第一个进士。


七始祖陈经济生三子:陈昌言、陈昌期、陈昌齐。陈廷敬乃陈昌期之子。此时陈家不仅成为方圆百里的富户巨族,而且也算得上声明显赫的官宦之家。

陈经济自幼攻读科举,有壮志,但考场不利,终未如愿。于是他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精心培养,长子陈昌言聪明好学,不负众望,崇祯3年(1630)秋天,陈昌言到太原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

此时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崇祯四年,起义军进入阳城县,面对日益壮大的起义军队伍, 陈昌言忧心忡忡,虽考中举人,但并没有到外地为官,他整日想的是修一座城堡保护陈家的生命财产。


崇祯六年(1633)筑堡工程开始动工,次年二月峻工。城堡周围大约有百丈,高二丈,垛口二百,开西北两门,门均用铁皮包裹,门上修有城楼。这项工程共花费白银一千余两。陈昌言把这座城堡取名叫做“斗筑居”,就是说这座小城堡虽然只有斗那么大却可以安居乐业。

在修建“斗筑居城”期间,陈昌言赴北京赶考,崇祯7年2月27日放榜,陈昌言高中进士,成为陈氏家族的第二位进士。次年,被授予乐亭知县。因有了坚固的城堡,他很放心地离开家乡太行山,不远千里来到地处渤海之滨的平原小县——乐亭。


乐亭县位于唐山市东南部,金大定末年(公元1189年)置县,北仰燕山,南望齐鲁,东连秦榆,西眺京津,是全国果菜十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乡。

乾隆版和光绪版《乐亭县志》对陈昌言均有记载。在“职官”里这样记载:陈昌言,号道庄,山西泽州人,进士,崇祯八年任,并附有侄子陈廷敬写的一首长诗。还有他在崇祯12年写的一篇记事文章,名为《何生员家牛产麟》。在“名宦”中也有他的名字。陈昌言在乐亭为官6年,政绩斐然,为民请命,清正廉洁,轻徭薄赋,爱惜民力,体恤民情,造福百姓。而且文采颇佳,善作诗文,著有《先草集》、《山中集、《斗筑居集》等。


崇祯8年, 37岁的陈昌言,虽平生第一次当官,但也算一个饱经风霜,阅尽世事的人。他秉承家训,清正廉洁,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座右铭。他从山区到平原,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的不同自不必说,他主要面临两大困难。但不管困难多大,陈昌言都能一一化解。他不忘初心,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时刻把黎民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


第一,灾害频仍,百姓艰难。乐亭处于滦河冲击平原下游,滦河常发大水,百姓苦不堪言,有“自古滦河多灾害,粮川美景一夜丢”的诗句。其他自然灾害,如冰雹、蝗虫、瘟疫、饥荒、地震等也时有发生。县志记载:崇祯10年,春饥夏疫,民死者众,诏赈之。就在他到任的第一年秋七月,滦水汛溢,几逼城下。他挽起裤管,光着脚,涉水指挥百姓抗洪救灾。并亲自为百姓祈福,不久洪水退去,安澜如故。

后来,他禳虫则虫化,祷雨则雨澍,倭艘塞马皆不入境,把乐亭很多天灾人祸化解禳除。他经常下乡体察民情,对孤寡老人给予照顾。有一位近80岁的赵姓老人,鬓发斑白,他敬而礼之,赠以粟帛,并赠他门匾,上写“海东双瑞”。他在乐亭为官6载,真正了解了乐亭,了解了乐亭人民,和乐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经常对当地百姓说,乐亭民风醇厚,乐亭人节俭质朴,邑之福也。正如他在崇祯12年写的《西南乡新家庄何生员家牛产麟》一文中说:“东溟为古卢龙地,而风气淳厚,其邑之绅衿父老,敦庞大雅,里社编氓,朴质而简居。”


第二,徭役和赋税沉重,百姓负担沉重。明末崇祯一朝,内忧外患,李自成等人造反和辽东边事把崇祯皇帝搞得焦头烂额。崇祯8年,他到乐亭上任的这一年,农民军便攻克凤阳,掘了朱家皇陵。从军事角度说,李自成并未到达乐亭。但清军几次入塞,烧杀虏掠,对乐亭却构成了一定威胁。尤其崇祯11年9月,清军第四次入塞,扫荡京畿、山东,践蹂二千余里,残陷五十余城,卢象升战死。这件事使乐亭人民十分惊恐,也给陈昌言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明军在距乐亭70里以外的滦州、开平列营防御,使兵火不罹乐亭,百姓拍手称快。他在《西南乡新家庄何生员家牛产麟》中有记述:“戊寅季秋,边事起,是处震警,且列营于滦开间者三十余日,笳吹烽逼,日夜严守,幸安堵无恙。”

战事繁多,天下大乱,明政府必然给黎庶苍生增加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乐亭也不例外,加派“剿饷”,增加丁徭、百姓叫苦不迭。陈昌言是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的好官,他见不得乐亭百姓受苦,尽管国事杂乱,但他安抚有方,民用不扰,想方设法减轻百姓负担。


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侄子陈廷敬陪康熙皇帝第一次东巡盛京,在榆关(山海关)驿休息,偶遇一位乐亭籍的老驿卒。这老人哭着给他讲述了40年前陈昌言在乐亭的政绩,让陈廷敬感动地热泪盈眶,对乐亭和其伯父的印象更加深刻。老卒还带陈廷敬到驿站东边的古神祠看了看,说这祠是你伯父来榆关时常驻的地方,并指着驿站南边的砂石路说这就是通往乐亭县的大路。陈廷敬看着这古祠和大路,久久站立,浮想联翩,然后酹酒拜行。就此事陈廷敬专门写了一首长诗,名曰《泽州陈廷敬食榆关驿》。在诗中,借老卒的话赞扬了伯父的为官为人之道。老卒说乐亭小县,老百姓时常忍饥挨饿,丁徭每年完不成。陈县尹爱护百姓,经常去知府那里商量如何减轻百姓负担。陈县尹常常饿着肚子外出行役跋涉。为省钱粮,他连役夫都不雇用。百姓说,陈县尹走了,大家就受饥寒。陈县尹来了,大家就有衣穿。府官也给皇帝上奏章表扬他的事迹。原诗中如是说:“小县丁徭稀,取足外协助。乐亭籍民夫,十人九饥仆。当时陈县尹,吾民赖调护。走谒大府官,抵掌借前箸。庶人者在官,定禄出邱赋。枵腹事公家,公事亦繆悮。是时大府贤,立为尹拜疏。雇直余赀粮,行役乃奔赴。尹去民寒饥,尹来有衣裤。迩来四十年,吾民思乳哺。”

一首诗,两行泪,一片情。不必多说,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便跃上纸上。此时,其伯父早已去世25年。如果不是公务缠身,说不定陈廷敬会策马扬鞭,亲自到乐亭走一遭,听闻、追忆、凭吊......


陈昌言因在乐亭政绩突出,崇祯13年(1640)经行取,调入京城为官,任御史。乐亭百姓实在不想让他走,纷纷到县衙挽留,终未实现。百姓为纪念这位好官,勒石立碑,以赞其勋。康熙十六年,在乐亭县大成殿戟门东的名宦祠中安设陈昌言神位,崇祀名宦,甚获殊荣。


后来,陈昌言出巡山东,严战守,以御寇。好直言,无所避,多次弹劾。崇祯十五年(1642)陈昌言回乡,主持修建陈氏别墅和中道庄城的工程,并在城正门的石匾题写了“中道庄”三个大字。

甲申之变,先投靠大顺政权,李自成退出北京之时,陈昌言逃回阳城县中道庄。写《蛰居》一诗:大厦虽非一木支,苟全乱世欲何为。忧将天问凭谁解,惭对青山转自疑。半榻奇书消寂寞,一杯玄酒了愚痴。愁多潦倒无新句,且向残灯改旧诗。

清初,陈昌言以原官视学江南,慧眼识才,称知人。与弟陈昌期友爱,家无分财。顺治10年夏,他回家终养奉母范氏,至孝。 次年,感觉身体不适,又续假。顺治12年10月,陈昌言病故,终年58 岁。

(作者:赵贵清,笔名麦川,河北乐亭人,武安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兼副主席)


往期回顾

美文丨春风起,杨柳绿,四月踏青来皇城相府不负好春光!

美食丨吃过这十道特色美食,才叫来过皇城相府!

新闻丨皇城相府“大美太行 花海皇城”主题活动暨 第三届樱花节 浪漫开启!

攻略丨赏桃花不用走遍“四海八荒”,九女仙湖将许你三生三世!

公众号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