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天堂,艺术里的故乡

来源: 湖北省旅游摄影协会 | 时间:2017-11-22

《天堂寨》作者,湖北省旅游摄影协会副会长方华国同志,曾出版

《网、结构、轨迹—宏观生态经济学》、《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生态启示录》、《宏观生态经济学》、《大别山旅游发展研究》等学术专著以及 《无限风光大别山》、《魅力黄冈·大别山》个人摄影专集,长年坚持推介湖北旅游事业的发展,最近他的又一部力作《天堂寨》正式出版发行。


              ——读方华国摄影作品集《天堂寨》

                      朱宪民

 

       方华国同志是一位虔诚的摄影家,也是一位自然美的发现者,更是一位以手中的相机推介旅游资源、助推旅游经济发展的专家型领导。他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跋涉在大别山中,捕捉、表现黄冈山水的别样之美。他发现并成功打造了黄冈境内数处风景旅游区,如罗田县天堂寨、薄刀峰,麻城市龟山杜鹃,蕲春县屏风寨、雾云山梯田等,其中罗田天堂寨和麻城杜鹃已经成为黄冈旅游品牌,为黄冈美誉度及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在文化服务经济的同时,方华国拍摄的精美图片,又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可谓一举多得、成果丰硕。据我所知,方华国已出版了《无限风光大别山》《魅力黄冈·大别山》《雾云山梯田》等摄影集,现在,又出版了《天堂寨》专题作品集,“镜头里的黄冈”又添新的风景线,可喜可贺!

       方华国发来书稿,并嘱我为作品集写几句话,拜赏九十余幅精美的图片,真是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相较之前的作品集,我觉得这本画册的艺术品质更为纯粹。欣赏图集点过程,也是一次在艺术美与自然美中忘我游弋的过程,是愉悦与震撼的审美体验。反复翻阅,不禁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诗:“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所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是的,方华国的艺术造诣令我感佩,他的探索精神令我感动,他的生命境界令我仰望!

       《天堂寨》作品集是以黄冈天堂寨风景区为专题的图集。天堂寨位于黄冈市罗田县,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4A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是华国的家乡,也是他亲手打造的著名风景区。天堂寨兼雄奇与灵秀于一体,方华国无数次将镜头对准它,以他深情而敏锐的眼光抚摸过那里的山山水水,他一次次激动而慎重地按下快门,将亘古的自然进行永恒的定格。这本作品集,是方华国历年来拍摄天堂寨风光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他近几年在艺术上不断求索打磨的精品之作,甚或可以算是在他风光摄影领域的代表之作,不知华国兄以为然否?

         纵览全书,愚以为这本作品集,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主旨突出,题材丰富。

       天堂寨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博物馆,可入镜头者,夥矣!方华国突出表现的是天堂寨的山石云水,这是空间的物质存在,同时,他还重点拍摄天堂寨的云气与冰雪,这是时间的物候存在,在时空的交叉维度上,立体展现了天堂寨自然的沉雄而奇幻之美。在欣赏“天堂的云”与“天堂的雪”这两个专辑中,既有宏观的长卷巨幅,又有微观的松枝岩石,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天堂寨的景貌。一帧帧看下去,那变幻的风云与晶莹的雪景,时时激荡着我的心旌,我的思绪飘飞在那一方神奇美丽的天堂胜景之中,令人无限神往!

         二是意蕴开掘,思想升华。

       众所周知,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理论上说,人人都是潜在的“摄影家”,摄影似乎成了一个没有门槛的艺术。但是,摄影是最典型的“易学而难工”之艺,正因为没有门槛,才显出了个性的可贵,进而才体现出专业的高度。如何拍摄出具有技术难度、思想深度以及艺术辨识度的独特作品来,是每一个人有志于从事摄影艺术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摄友都听说这句话:“摄影,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机器,而是镜头后面那一双眼睛。”是的,拍到一定层次,比拼的不再是器材,而是摄影人的人格、境界与素养,我想,一个好的摄影家,应该具有哲学家的深度、作家的敏感、画家的眼睛、学者的渊博、运动员的体格、苦行僧的虔诚……具备这些,出来的作品就不会浮于表面,就不会人云亦云,就会入木三分,就会直击内心。

       我很感佩方华国“哲人峰”小辑里的一组照片,并深受启发。哲人峰是天堂寨标志性的景点,它是由一座岩石组成的独立而险峻的山头,高近百米,酷似一硕大头颅,阔额浓眉,鼻梁隆起,清晰可辨,它凝思北望,仿佛在思索着一个巨大的哲学命题,引人无限遐想。这一座鬼斧神工的奇特山体,也引起了方华国的沉思,他以哲人峰为创作母体,变换形式,增减物象,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读。他将哲人峰与月亮、与星空、与烟岚、与朝阳、与暮色、与云气等自然物象进行组合,力求探寻时间与空间、短暂与永恒这一终极的命题,同时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而使这一组作品,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三是,有益尝试,有效创新。

       艺海无涯,摄影也一样,是一次没有彼岸的泅渡。一个有艺术理想的人,他的创作必定是“永远在路上”。创新是艺术的生命线,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是每一个艺术家的信仰。然而,创新求变,何其难哉!

       创新,要求摄影家要有超越前人的胆量和否定自我的勇气,要有打破思维的惯性与语言的定式,要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不断尝试,在千百次的失败中获得一丝一缕的提升。摄影艺术的创新,也要像陆游说的那样“功夫在诗外”,要从相机之外去寻找某种可能性。当今社会,进入一个空前共享和交融的时期,讲摄影创新,也应在跨界上去融合、在融合上去创新,在创新中去提炼,在提炼中去臻于圆满。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摄影也理应在视觉艺术的姊妹艺术中去寻找近亲,去寻找可资借鉴的基因。美术是摄影的至亲,从绘画中寻找对摄影有益的营养要素,是很多摄影人秘而不宣的经验。方华国的风光摄影,就有效吸收了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许多精髓,从而创变新图,为我所用。

       在作品集中,方华国特别吸收了郎静山“集锦摄影”的许多因素,在图片幅式、构图骨架、透视法则、意境营造、色调处理等多个方面,有了新的思考与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天堂雪”中,有几组冰雪山林,与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他拍冰雪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大别松,就是采用国画山水的形式处理方法,加大对比,疏密有致,具有画意。

       方华国对画面透视的把控力也时见匠心。第一辑里那幅逆光山峰,云气形成的透视线向画面上部汇聚,指向蓝天,给人以上升的崇高感。第三辑的“日出”里,冉冉升起的朝阳,是画面中心,也是透视线交汇点即“心点”,下半部的           在色彩关系的处理上,方华国也敢于借鉴色彩构成理论,大胆创新。第二辑的雪景群山,处理成黑白素色,具有石印版画的质感。有些画面干脆就处理成黑白,追求一种水墨的意象,给人以沉静的心理感受。

       在画面意境的营造上,方华国深谙此道,他运用云气弥漫的遮蔽而形成的类似“留白”部分,来构建画面的虚实关系,再辅以灵活多变的S型、C型以及对角线、斜式构图,并把画面裁切成中国画中堂或长卷幅式,十分自然地营造出一种空灵虚渺之境,足堪玩味。

       融合,创新,后期,制作,很多摄影人都在作这方面的尝试与努力,但有些作品融合过头、创新过度、后期太滥、制作太甚,已丧失了摄影这一门艺术的本体特质,显得空心化、技术化、模式化。方华国也有融合创新与后期制作,但他始终有清醒的认识,这是摄影,不是别的,一定要在客观摄影物象上去变化处理,而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欣赏他的作品,并不感到别扭与生硬,总有一种会心的欣悦与熟悉的认同扑面而来,这,就是我们所想要的片子!


       以上,是我拜赏《天堂寨》摄影作品的一些感受,敬请读者诸君批评。方华国已近耳顺之年,即将退休,他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所衷爱的摄影艺术,我相信,方华国同时也将迎来艺术的第二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摄影,我们摄影人永远是年轻!愿我们在短暂的定格中回归心灵的家园,我们终将与我们钟爱的作品获得永恒……

 

                            

            

                                               

                                            

      朱宪民,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著名摄影家,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文化部专业职称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1997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公众号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