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运沈阳 | 首善之城之盛京融入世界的第一步

来源: 沈阳市旅游委员会 | 时间:2018-04-06

版权所有:沈阳市旅游委员会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转载使用

首善之城
盛京融入世界的第一步

在沈阳小南门外大街的西侧,高耸着两座对称式的哥特式建筑,其顶部突出的两个方锥形尖塔上,竖立着两个对称的巨大十字架,砖雕的样式肃穆洋气,这就是在当时被称作“洋楼”的南关天主教堂。

南关天主教堂,是近代西方传教士传入沈阳的最早的西式建筑。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撬开了中国的大门。1858年6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其中规定“增开牛庄为通商口岸;耶稣教、天主教士可以自由传教;在各通商口岸任意租地建房,设立教堂,医院、仓库等”。这一条例为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和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提供了机会,也成为中国被动融入世界的第一步。

光绪元年(1875),法国传教士方若望来到奉天。他先是租用民房传教,后来在小南门外找到建教堂的地点,开始动工修建。三年后,一座高过沈阳城楼的宏伟建筑拔地而起。天主教堂异于基督教堂,历来重视高耸和脱尘的气度。

南关天主教堂的筹建同其他教堂的修建模式相同,都采用了“传教士回到本国,介绍在中国传教的情况,并筹集修建资金”的模式。教堂是由神父方若望在回欧洲度假时,在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教区公开演讲介绍自己在中国东北的传教经历,得到教会的认可和帮助后修建。方若望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们已经在奉天购置一宗土地,耗资三万法郎……我们可以建医院、孤儿院、神学院……”

南关天主教堂始建于1878年,据《沈阳县志》记载:“天主堂在天佑街西,光绪四年始建,堂宇百二十楹,西教士三、中教士一,教民七百。”这座教堂的建筑格局沿袭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式样,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教堂的正殿之顶,有如一双合拢的手掌,形成尖形。由于窗顶高度增加,窗面相应增大,教堂内光线充足,有轻扬、灵秀、飞升之感。在当时,这座天主教堂不仅仅传教,教士们除兼办学校外还经营教会非法占据的土地、房产。加之结交权贵、广施小恩小惠,不少急难中人成为教徒,不少想借宗教保护自己的人也成为教徒,还有一些不明真相的市民亦成为教徒。

1900年,“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在沈阳迅猛发展,不少教民也参加了义和团的斗争。7月1日,南关天主教堂成为义和团攻打的最后目标,由于有部分清军自发赶来助战,义和团众斗志愈益高昂。然而法国籍主教早有准备,有私藏的枪械武装教士和集中在教堂内的教民。

此次冲突交火两天,双方死伤巨大,教堂终于被义和团占领。义和团在欢呼胜利声中,把大教堂付之一炬。

现在的南关天主教堂是由法国的苏裴理斯主教于1912年利用《辛丑条约》的庚子赔款和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投资,在教堂原址上重建的。设计者为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梁亨利。复建后,教堂总面积为9264平方米,分为东、中、西三个院落。西院为天主教神学院,东院为修女住宅。教堂在中院,位于东西两院之间。钟塔高达40米,素面青砖,砖混结构。教堂内可容纳1500人同时进行宗教活动。比起12年前的那座教堂,此次建筑规模更大,更气派。所有的青铜、铁制品连同硕大的十字架均是进口的,主教所有的生活用物及教堂的风琴、玻璃格子窗等也都无例外的是洋货。在教堂周围又陆续建起教士住宅、主教府邸、修道院、大花园。为复建南关天主教堂,清政府支付白银144万两。

复建后,教堂正西是一大两小的三扇桃尖形拱门,楼体上装有设计新颖的尖拱小窗,塔楼外面镶嵌着有罗马数字的报时钟盘,钟楼内置有多口大小音调不等的吊钟。每逢盛大的天主教节日,这里便响起悠扬的钟声,清脆悦耳。如今,南关天主教堂是天主教沈阳教区教务和活动中心,也是辽宁省天主教“两会”和沈阳市天主教“两会”所在地。1989年,南关天主教堂被定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初盛京城中远眺,南关天主教堂略显突兀,但却有种异样的美。

公众号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