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大峡谷文化】

来源: 山西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旅游景区 | 时间:2016-11-18




神话传说

       相传,太行山本来在海的下面,属东海龙王的管辖范围。这里是东海龙王休息游玩的龙宫,身居海底,位于大地的中央,是天地五行的聚集处,这里聚集着天地精华,气候适宜,高山环绕,群石叠嶂,美不胜收。话说,有一年,天空出现了12个太阳,炽热的阳光将大地烤的岩石裂缝,神仙和凡人都被热的受不了。东海龙王生有一子,身着墨绿色鳞片,相貌端正,都叫他黑龙王子。黑龙王子,生性调皮,爱玩,他在龙宫住着烦了,觉着陆地上肯定很好玩,就偷偷的跑出来到陆地上看看。可是,等到他走上陆地,看见天上有12个太阳,大地被烤的一片荒芜,民不聊生。他逢人便说,我家很凉快,到我家玩吧。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东海里很凉快,不管神仙和凡人通通都要去东海借住,但是东海龙王看不起凡人,只接待神仙,不接待凡人。这样凡人就将东海龙王告到玉皇大帝那,玉皇大帝认为凡人和我们神仙是同等的,就斥责东海龙王,庶民与我们同等,怎么你一个人舒服,留千千万万百姓于不顾。这里属天地共有,不能成为你的一己之地。责令东海龙王将龙宫让出来,大家同住。


       因此,东海龙王服从玉皇大帝安排,不得不退出龙宫,到其它地方另建。东海退出这片海域,就显出了一片山脉与群峡,成了日后我们见到的“太行山大峡谷”。东海龙王恼怒于黑龙王子的调皮,害的东海失去一片疆土,就让黑龙王子留在这里面壁思过,自留一块地方作为领地,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黑龙潭”。


       至此之后,这里就成为仙人、佛家、妖怪、圣人、凡人纷纷争夺的人间仙境,仙人在这里修行,修建紫团洞;佛家在这里建寺,建造万佛寺、白云寺、崇云寺;妖怪在这里吸取天地精华,争取早日成仙,修建女妖洞、金牛洞;圣人在这里修身,棋盘山下棋、摩崖石雕刻。从那些似人形、兽身、物状的奇山峻峰;鬼斧神工、直立千仞的绝壁悬崖;惟妙惟肖的象形山石;蜿蜒曲折、碧水如蓝的水潭深湖;造型奇特、形态各异的天然溶洞;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都可看出这里以前的热闹繁华胜景。


       过去的千余年,我们不能有幸看到,不能亲临其中,不过现在我们有机会进入这里,去感受仙人、佛家、妖兽曾经居住的宝地。去看看这里住着什么神仙、怎样的佛家、那些圣人、如何斗妖……



民间艺术

壶关迓鼓壶关迓鼓,始于宋,兴盛于明清,是活跃在山西省上党地区壶关周边县的民间祭祀活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演形式有二龙出水、八卦阵、九龙图、十面埋伏等多个阵法;击乐曲牌有狗嘶咬、大过街、长流水等10多个曲牌。 作为一种将鼓乐演奏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壶关迓鼓以其韵律多变的锣鼓曲牌,罕见丰富的舞蹈表演,古典另类的着装模式,独特多变的奇异阵法,形成了其非同一般的艺术特征和表演风格,在众多鼓乐形式中可谓独树一帜。


壶关秧歌壶关秧歌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省以壶关县和长治县的西火、东火及荫城为中心的汉族戏曲剧种,原名"西火秧歌"。1981年,在山西省戏曲剧种学术讨论会上被定名为 "壶关秧歌"。约兴起于1851年-1875年(清咸丰、同治年间)。原为逢年过节打铁挖煤时唱的调子,打地摊演唱,1821-1850年(道光年间)勃兴,几乎遍及长治大小村镇。当初秧歌的演唱形式五花八门,不拘一格。往往根据场地、道具、人员的不同,采用清唱、对唱、轮唱、坐板凳唱和地圪圈唱,所以当时的壶关秧歌也叫"地圪圈"秧歌和"地朴楞"秧歌。由于只有简单的打击乐器,没有弦乐,故也称干板秧歌。开初他们除过年过节在本地演唱外,还走村串乡互相交流演唱。每到一地,领班人穿一长袍或长衫子,头戴成帽或裹一条白毛巾,左手举一上写"同乐会"的方形灯笼,右手拿着算卦先生用的摇环走在中间,生、末、旦、丑各行当随着转圈子,领头人边走边念顺口流"进来场里打圪叉,你们听我说说吧。同乐会来到帽东禾(村名),就在这里演出啦"。然后由各行当轮唱具体情节,一轮每人四句,最后一人、最后一轮的最后一句唱出剧目名称,算是报幕。到了同治年间,秧歌剧开始搬上舞台演唱。代表作:《打酸枣》《雇驴》《苏姐姐的梦》等。

公众号相关信息